北京城的古玩市场
北京的古玩市场是京城的一大特色,趁着进京公干的闲空,潘家园、报国寺、琉璃厂我都花时间专门去逛了一次,应该说是各有特色。
潘家园,现在的名气最大,基本上来北京的老外都知道有个潘家园,也知道在那儿中国特色的东西多、买的不贵。当然,老外觉着不贵对我们来说就未必了。不过潘家园始终是由当初自发聚集的地摊发展成今日这等规模的,就算现在也是棚挡夹杂地摊犹如批发市场的模样。东西确实是多,无论数量还是品种,你见过的没见过的、想得到的想不到的,都有。比如为了迎合某些老外的猎奇心理,以前“三寸金莲”的鞋就随处可见,至于是否从老太太的脚上扒下来的还是找农村大婶现做仿旧的,那就不好说了。
关于潘家园,还有不少耳口相传的故事。如“谁谁谁在这里拣了个大漏500块钱抱了件康熙的官窑花瓶回去”这类自然是数不胜数,最经典的据说是上个世纪曾有一个省级博物馆的馆长在潘家园发现了不少殉葬用的汉代陶俑,经研究认定是真品,于是大量收买。谁知潘家园的陶俑越买却越多,源源不断,老馆长这才起了疑心,千方百计打听到了货源地,然后扮成买家亲自前去探访,最后终于证实确是赝品,但仿造手法之高明让这位老专家也叹为观止。所以说,连专家也会走眼,普通人去逛潘家园更要抱个平常心态,看看新鲜、学习门道,千万别指望花小钱拣大漏,不然多半让卖家拣了你的漏。
报国寺,本身就是一处文物建筑,去逛报国寺古玩市场还可以顺便把报国寺参观一下,不用花钱。报国寺古玩市场就开在报国寺院内,基本上是地摊,有少数十来间用简易材料搭成的亭子间,规模自然不如潘家园,但总也有两三百档。此处没有潘家园那么兴旺的人气,看得出来逛的基本上是本地人,环境也要好点,因为有大树浓荫、内院连廊,还有专题的钱币、古籍、玉器等展馆。摊点上的品种也是新奇古怪、包罗万有,有挺不错的东西。市场经济的威力就是如此,只要有需求就会有不绝的供给。但在报国寺没有潘家园那么浓郁的贸易市场气息,在这摆摊的摊主有许多自己就是玩家,即使你不买任何东西也可以和你聊上半天门道与心得。
在潘家园我是蜻蜓点水、浏览而过,在报国寺,因为喜欢这种环境氛围,倒是蛮有兴致地慢慢看。在一处摊上看中了一块玉,档主开价也不狠。再聊,原来此人竟是演艺个体户、所谓的“京漂一族”,闲时在此摆摊,以前还在广州混过,于是距离拉近许多。也许是来京久了或是在演艺圈把口才练好了,此君也好侃,向我神侃他以前在广州混时所经历的电视台内幕等等,眉飞色舞。聊了半天,那块玉最后是打了个五折卖给我了。
逛完报国寺那天下午,我照着地图、顺着胡同就一直走到了琉璃厂。琉璃厂也是一条胡同,但比较宽,应该可以叫“街”。提到北京的历史就不能不提琉璃厂,从晚清直到解放初期“公私合营”以前,不知有多少国宝通过琉璃厂的集散进入大藏家的密室和博物馆的目录甚至流落到海外——因为当时的古董是可以自由贸易的。现在的琉璃厂当然不再有以前的风光,不可能有什么旷世奇珍在街边店铺了,主要是一处代表北京历史文化特色的景点。胡同两旁的房子都被重新整饰过,重檐重彩、古色古香,各式大小店铺分列两旁,没有地摊,北京市文物公司、荣宝斋、中国书店都在此开有门面。琉璃厂和潘家园、报国寺相比,就好象正规军对游击队了。
对于来北京的游客,可以去琉璃厂探寻一下老古董街的风貌,印证一下对老北京的印象,照几张京味十足的背景,还可以买到一些具有北京特色的纪念品。各色的人种和各地的方言是现在琉璃厂古董街的主要特征了。
关键字: 博物馆 历史文化 报国寺 潘家园 琉璃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