凰窝山记
览风物,冶其情,悦其性,舒心豁朗,展其心境,这便是游山玩水的好处,可是谁又知道游览者的心郁呢? 五月二十日,游高公岛,观沧海,登凰窝山,而凰窝山独到的景致颇让我留念。 凰窝山貌不高峻,然钟秀山海美景于一方,倒也是游览的好去处。在s路的拐弯处下了车,便站在她的面前了,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海很静,微微泛着波,习习的风轻冉拂面,分外清爽。海鸟争腾欢舞,乐此不倦地戏着海。变幻的云,夹着晨光把海面装扮的更是浓艳,远方湛蓝一片,近处洒满阳光,晶闪晶闪;这边绿的可爱,那边搭着早霞像害羞的少女的脸,腼腆地躲着。真是少有的好,看着这变幻的美景。群山青翠蓊郁,像接天的绿瀑直流到海边,连绵起伏着,又像海的绿涛,衬着海似有“山尽大荒流”的感觉,又不似,浊滚的荒流,怎能比的上海的恬静和阔貌呢?凰窝山领首群峰,临着海。然而我却看不出她的峥嵘和奇特的美,伏在那儿,倒像刚出海的巨龟,青青的,而又掩不去深油的感觉。他们说:蚌腹出珍珠,貌丑而内秀。哄着笑而走入她的怀抱了。 沿着山路循阶而上,密林山石排眶而来,喜不自禁。山石的摆设甚是别致。忽一危石如巨卵突于溪畔,大倾着身子,若不是有底石相嵌,那定会惊杀一些游人。山路狭仄,景貌异众。一边峭壁如墙,高耸百尺,油黑的苔色拖着灰白的底子,片层因风化翕张欲坠;顶上草木繁茂,仰望去修柯戛云,盖张蔽日,占峰下窥,如鹰似荫;一边是涧谷,深深不知几许,涧中之石,大小参差迭垒,或平如方案,或细长如小舟;有细磨针锥之状,有迭加层起之貌;此则流沙走石,彼则庞体大卧;更则峥嵘独傲,突怒偃蹇,各显其形,各有其势,殆数难尽。 着山的支岔,慢旋下涧,至一所,石窍中开,幽深奇特,因传李世民曾幸息于此,遂名曰“皇古洞”。洞前平坦如院落,院角大树倚壁,旁设石凳石桌;洞高两人许,甚宽;内昏暗不知有何,进入洞口,倒可模糊细辨一些,方见六七步处,有一豁隙,恰凸凸凹凹一人之光自上斜入。续行几步,见巨石伫立身前,一人多高,光滑无棱,触之有沙尘之感,又不染手。缘梯而登,上光坦面阔,坐下凉气沁体,这便是“龙床”了。想来太宗真有雅福,寻此妙处,大概回至山下,又气嘘汗流了,或许不然,因为短暂的快乐常胜却随后的困苦。沿石往后,又一小洞,洞小仅容一人可入,漆黑不见尺许。据说很深,未带照明之物,刚迈了几步的我们被谁惊叫一声,顿增加了害怕的分量,急忙退出,爬豁口而上,路绕曲曲,若不是别人相唤,兜着刚才的心跳,真不知该如何走出。 凰窝山的树点缀也是恰然。且不说情侣树相依相生,互竞互茂之势。只站在一百单八阶云梯的半腰左看,也是畏为险致,空寥的深涧紧伴云梯,层枝交叠,横柯碧空。从曲枝围成的隙口下望,绿荫蒙蒙,悠悠远意;右边的杂树笔直上挺,林林森森。人行在云梯上,乱枝伸卷而来,侧看去,人如行在半空,踏枝览景,甚有妙趣。跨过云梯,旁有小亭,坐入其中,远眺大海,茫茫没天;近俯翠障,郁郁堆烟;抬视青峦,苍苍造云。往上山峭峻坡,下临空空崖谷,乘风凉憩,亦是怡然。顶有鳄鱼岩,底有龙凤阁,中有淡水池,夹壁清泉,行壁石刻,且待后游者自赏。 凰窝山具体而微,有山海美景,却不见于港城地理志,颇是遗憾。许是山民常收眼底,不见其美,善游者鄙其远僻,鄙其小,鄙其无名,所以终葬了她的美意,思量复是。可游之名山大川众多,又何至于此呢?东有泰山,西有华山,南有衡山,北有恒山,中有嵩山和黄山,皆游览胜地,骚客咸集,名人之迹遍于山野,日久天长,名扬四方。后游者负其名,寻其迹而上,虽无所得,亦能洋洋自喜,饱尝了前人的雅气,所以刘禹锡称其“红尘紫陌”。远西的昆仑山,靠北的天山,靠南的喜马拉雅山,远北的阴山,远南的五指山,皆大可观,因其高远,古人意有荒凉,无留雅旨,遂弱了后文,盖有美眼而无美心罢了。鼎堂诗云:“磐磐大石固可赞,一拳之小亦可观。”而凰窝山却无可观之处?真是辜负了造化。文说:“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盖理宜然。昔宴子使楚,楚人以狗门相辱,观其貌而非观其实而已。凰窝山徒立海边,许如盐车之马,不知何时见鸣。偶游了凰窝山反倒增加了自己的心郁,不知是何原因? 游了凰窝山,我忽感:笼山永体在,终有后游人。人生非金石,空寞化作尘。又想起前人的诗句来:“剑吼西风,恨登山临水,手寄七弦桐,目送归鸿。”
关键字: 临海 观沧海 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