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金是响誉中外的“红色故都”、共和国摇篮、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瑞金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曾经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她是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诞生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是驰名中外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出发地之一。“红都”这个光荣的称谓起源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瑞金进行伟大革命实践和红色政权建设探索的光荣历史。1931年11月7日至20日,酝酿了近两年时间,并经过时任瑞金县委书记的邓小平同志精心筹备的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瑞金的叶坪隆重召开,大会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定都瑞金,毛泽东当选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大会还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等决议案,自此,我们党领导的红色政权正式以国家形态出现。1934年1月,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瑞金沙洲坝召开,由于当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已经从上海迁到了瑞金,因此,“二苏大会”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临时”两个字就去掉了,正式成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二苏大会”还通过了修改后的宪法大纲等决议案和关于国旗、国徽、军旗以及关于确定8月1日为建军节等决定。因此,瑞金作为赤色首都,也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发源地和初步的形成地,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八一”建军节的诞生地。有关瑞金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有一位专家作了很精辟的概括,这句话是:“封建专制,昏天黑地;上海建党,开天辟地;南昌建军,惊天动地;瑞金建政,翻天覆地;北京建都,改天换地;改革开放,欢天喜地。”
瑞金红井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领导人和军事将领,大部分在这个时候得到了锤炼、成长,新中国的第一、二代领导人,共和国十位开国元帅中的九位,十位大将中的七位,以及1966年以前授衔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中的35位上将、114位中将和440位少将,当年都在瑞金战斗、工作、生活过。同时,在苏区人民以巨大的热情拥军支前、参加革命,为红军和苏维埃政权建设奉献了一切。以瑞金为例,当年仅24万人口的瑞金,一共有11万人参军参战,5万多人为革命捐躯,其中1.08万人牺牲在红军长征途中,瑞金有名有姓的烈士有17166名。为支持苏区建设和支援红军北上抗日战略转移,从1932年至1934年,瑞金人民认购了68万元的公债,借出25万担谷子,其中41.5万元公债和捐集的所有粮食无私奉献给了苏维埃政府,长征时存在苏维埃国家银行2600万银元的存款一并用于支持革命。
光荣的苏区历史为瑞金留下了众多独特的革命旧居旧址和精神遗产。目前,瑞金境内共和革命旧居旧址180多处,拥有红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旧址军广场、“一苏大”会址、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红井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处,这些都是发展红色旅游的宝贵资源;同时,自1995年新华社在瑞金修建革命旧址、续写“红色家谱”以来,到目前已有40多个部委来瑞金寻根问祖,按照修旧如旧、修旧复旧的原则,修建革命旧址,在叶坪、沙洲坝已经成规模较大的国家部委旧群,成为瑞金红色旅游的一大景观。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旧址
这就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旧址。1996年9月20日,江泽民总书记来瑞金,参观完大礼堂后,亲切地把它称为:“当年的人民大会堂”。1933年春,临时中央政府从叶坪迁到沙洲坝,为了解决大型集会的场所,尤其是为准备召开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临时中央政府决定建造大礼堂。经过充分酝酿和周密策划,临时中央政府决定由钱壮飞担任工程设计,总务厅主任袁福钦负责工程的施工指挥,并在江西、福建选调了400多名建筑工人,而工会组织则全力以赴组织原材料和生活用品的供应。大礼堂于1933年8月1日(也就是建军节纪念日)破土动工。为了加快工程进度,确保工程质量,江西工人和福建工人进行建筑比赛,赛场天天热火朝天,施工场地夜夜灯火通明。经过苏区工人四个多月废寝忘食地工作,一座凝结着苏区人民智慧和汗水的大礼堂拔地而起。大礼堂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其造型为8个角,从高空俯视,犹如一顶红军的八角帽。大礼堂的门首上方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14个大字,是由“苏区秀才”黄亚光书写的。大礼堂共有两层,楼面为回廊式,并有阶梯式楼座,楼下成半圆形,整个礼堂可容纳2000多人。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旧址
大礼堂有三个特点:一是视线非常好,在楼上、楼下每个角度都可以看到主席台;二是大礼堂的回音效果很好,在主席台讲话不用麦克风大家也可以听得清楚;三是门窗特别多,大礼堂四周共有17道双合扇大门,四十一扇窗户,便于人员疏散、通风和采光,而且从安全角度考虑,大礼堂完工后在后侧修建了可容纳2000多人的防空洞。1934年1月21日至2月1日,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这里隆重召开。参加大会的正式代表693名,候补代表83名,旁听代表1500名,毛泽东为大会致了开幕词。大会期间,代表们听取了毛泽东作的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两年来的工作报告,《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中《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我们的经济政策》这两篇文章就是从这个报告中节录下来的。大会还听取了朱德作的红军建设决议报告。林伯渠作的经济建设决议报告,吴亮平作的苏维埃建设决议报告,并通过修改后的宪法大纲、苏维埃建设、红军建设、经济建设等决议案和关于国旗、国徽、军旗等决定,选举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175名中央执行委员,邓子恢、康克清等36名候补中央执行委员。还通过了35名中央工农检察委员名单。2月3日,中央执行委员会举行了第一次会议,毛泽东继续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人民委员会由张闻天任主席。人民委员会的组成部门在原有九部一局的基础上,增加了国民经济和粮食人民委员部。“二苏”大会结束后,在大礼堂还召开了许多重要会议。如1934年2月,在这里召开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次全国政治工作会议,会上,首次提出“政治工作是红军生命线”的著名论断。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国民党军队卷土重来,下令拆除大礼堂,大礼堂仅存残垣断壁。现在大家看到的大礼堂是1956年按原貌修复的,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沙洲坝革命旧址群
沙洲坝革命旧址群
1933年1月~1934年7月,中共中央居,少共中央局、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央执行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驻地),位于瑞金城西北5公里的沙洲坝镇境内,1933年4月至1934年7月,中央机关从叶坪搬迁至沙洲坝,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心脏。这里有红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会址(毛主席旧居)、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人民委员会旧址、中国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中央政府大礼堂)、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长会旧址、中共中央局旧址、少共中央局、中华全国总工会苏区中央执行局旧址、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旧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粮食人民委员部旧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财政人民委员长部旧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审计人民委员长部旧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人民委员部旧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民经济人民委员部旧址等址四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二十多个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旧址等重要的景点。
云石山长征出发地
云石山长征出发地
云石山长征出发地(1934年7月~1934年10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治局驻地)1934年7月,中央机关从沙洲坝搬迁至位于瑞金城西19公里的云石山境内,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位于一座孤山顶上一座古庙内,该山由于裸露于地表的石灰石构成,远看如云似霞,故名云石山。云石山奇山怪石、树木苍翠,毛泽东、张闻天曾在这里居住。1934年10月,由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利。10月10日,苏区中央党政军机关率领中央红军主力撤离瑞金,实行战略大转移,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因此,云石山被誉为“长征第一山”。
瑞金革命烈士纪念馆
瑞金革命烈士纪念馆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瑞金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了巨大的牺牲,35000多人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无法收集到姓名的烈士有18000人)。为褒扬革命先烈,教育激励后人,江西省人民政府1953年4月批准兴建瑞金革命烈士纪念馆,1955年建成开放。1979年迁至现址重建,1986年4月重新开放。1995年国家民政部授予第一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管理先进单位称号。展馆建筑面积3320m2,展线长327米,分设有序厅、纪念大厅、1—5号展(陈列)室和休息室,馆内珍藏有17394位烈士英名录,陈列了100多位著名英烈和将军的画像、遗物和生平事迹,以扬群烈,告慰忠魂,昭示后世,供人们参观、瞻仰。本馆占地面积60000 m2,景物分置前、中、后、沿河四区,前区广场安放了“送郎当红军”的石刻群雕,中区座落有邓小平同志亲笔题词的巨型毛泽覃纪念碑,八角英烈亭与其遥相呼应,后区广场最高处为展(陈列)馆,沿河景区保存有明朝万历年间建造的“龙珠”古塔和自然生态的山水园。自1986年4月重新开放以来,有近200万人次中外游客,怀着对老一辈革命家和革命烈士的崇敬之情前来参观,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向一英烈,百世楷模,敬献花篮或鲜花。
红井
红井
这就是驰名中外的红井。它是当年党和苏维埃政府关心群众生活,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历史见证。
当年的沙洲坝是个干旱缺水的地方,不仅无水灌田,就连群众喝水也非常困难。那时曾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沙洲坝,沙洲坝,没有水来洗手帕,三天无雨地开岔,天一下雨土搬家。”
1933年4月,临时中央政府从叶坪迁来沙洲坝以后,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在元太屋办公和居住,他发现这里的群众喝的是池塘里的脏塘水,便把解决群众饮水难的问题挂在心上,只要一有空,他就同警卫员小吴商量着如何为群众挖井的事。9月的一天早上,毛主席带着小吴拿着锄头、铁锹来到池塘边找水源,被一早起来的老表看见了,于是毛主席领头挖井的事,立即传遍了沙洲坝。只一会儿功夫,一大伙群众来到了挖井现场,在主席的带领下,没几天功夫,一口直径85厘米,深约5米的水井挖好了。为了使井水更清澈,毛主席又亲自下井底铺沙石、垫木炭。毛主席用实际行动,为机关干部和沙洲坝群众树立了榜样,中央各机关掀起了开挖水井的热潮。从此,沙洲坝人民结束了饮用脏塘水的历史,喝上了清澈甘甜的井水。
1934年10月红军长征离开瑞金后,国民党反动派又卷土重来,为了阻止人民群众对党、对毛主席和红军的思念,国民党反动派多次填掉这口井,当地群众就同敌人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敌人白天填井,群众夜晚又把井挖开,就这样填了又挖,挖了又填,反复好几次,沙洲坝人民终于取得了胜利。
1950年,沙洲坝人民为了迎接毛主席派来的南方老革命根据地慰问团的到来,将主席带领军民开挖的这口水井进行了全面整修,并把这口井取名为“红井”,同时在井旁立了一块木牌,刻上“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十四个赤金大字,以后又将木牌改为石碑。
如今,红井享誉海内外,成为人们向往仰慕的神圣之地,甘甜的红井水滋养一代又一代人,一曲《红井水》唱遍了大江南北:“红井水哟、甜又清……。”
沙洲坝红色旅游区
沙洲坝红色旅游区
沙洲坝红色旅游区(1933年1月~1934年7月),中共中央居,少共中央局、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央执行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驻地),位于瑞金城西北5公里的沙洲坝镇境内,1933年4月至1934年7月,中央机关从叶坪搬迁至沙洲坝,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心脏。
沙洲坝红色旅游区
这里有红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会址(毛主席旧居)、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人民委员会旧址、中国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中央政府大礼堂)、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长会旧址、中共中央局旧址、少共中央局、中华全国总工会苏区中央执行局旧址、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旧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粮食人民委员部旧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财政人民委员长部旧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审计人民委员长部旧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人民委员部旧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民经济人民委员部旧址等址四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二十多个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旧址等重要的景点。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出疆旅游电话:0991-2671000 0991-2310325 18999981856 | 新疆散客旅游电话:0991-2310325 18099695348 189998327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