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电话:400-099-2065

旅游产品分类

贵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西南旅游 > 贵州旅游 > 贵州旅游游记

千户苗寨两日游

新疆旅行网  时间:12-10  来源:  作者:
最近一直在讨论一起外出旅行的事。虽然我们俩都是闲人,可就是约不定一个具体的时间和地点。前几天正好儿子回筑公干,媳妇回筑休假,巧逢这几日贵阳艳阳高照,我们当机立断决定就近去黔东南的“千户苗寨西江”来一个“两日游”。 前天一早起来,看见东方红,太阳升,好一个冬天里的春天!好一个出门旅行的好天气!俺兴致勃勃背上背包,带上一沓百元大钞即刻出发。 7:45我坐了bus进城,约定8:30在都司路的达高桥上与弟弟和儿子媳妇会合。可是因为时逢上班时段千军万马齐赶路,堵车是难免的,着急是无用的,抱怨是无效的,只有迟到是难免的。等着挨“骂”吧! 9:45我们终于集结完毕,登车朝着龙洞堡方向上了高速出了城。 十分钟后,我们到达云关收费站。取了一张“计费卡”,等到出高速时再刷卡算总帐,这一去我们交了“过路费”65元。 云贵高原的高速公路,多有高架桥和隧道。 车子行走其中,步步都是好风景山回路转又一村。 低洼处,大雾弥漫,能见度不过50余米,车慢缓行。 好清新的空气,好平坦的路面,行走在水墨画一般的山水之间,梦游一般地享受。 10:30我们来到这个超巨的加油站,很有霸主的气势啊。 停下来不是为加油,只是大家都需要下车放松。 这里有几个工人在洗车,当然是有偿服务了。 大红门内是卫生间。 干净整洁的小超市。 如果没有弟弟开车送我们,我们就只能坐这大巴去凯里,再转车去西江。耗时费钱不说,一家人在车里说说笑笑的氛围也就没有了。 我父亲在世时,曾“封”我弟弟为“黄可波罗”,可见弟弟是个热衷于旅行的资深玩家。 弟弟不光给我们当驾驶员,还是我们的“私人导游”。 弟弟问我们要不要顺道去“下司”看看?我作为贵州人,“下司”这个地名早就如雷贯耳,可从来没有机会去。于是我们三个人举六只手表示赞成。 下了高速公路,开到国道上,与羊同行。 前方有险路,司机要当心。 11:20下司到了。 隔着清水江遥看下司古镇。 来自网络的资料这样介绍贵州省麻江县的下司古镇: “嘉庆13年(公元1808年),下司被辟为商埠,到民国时发展为闹市,有水陆码头,是黔东南重要物资集散地。” “当时镇上商贾云集,马帮成群结队,商号、货栈、会馆、餐馆遍布街巷,彻夜营业,被誉为‘小上海’”。 “现在两岸大街还保留着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修建的条石铺砌成扇形的30余米的石级大码头和小码头,以及禹王宫,观音阁等古寺,古殿宇遗址,古居民,古巷道。” 位于清江村观音山半山腰上依山而建的观音阁至今保存完好,香火鼎盛。讨袁护国将领吴传声墓就在距下司1.5公里的保秧洲。” 这里还是在“养狗界”名声大振的鼎鼎有名的“下司犬”的饲养地,我们家在90年代就养过女儿和儿子从这边背回去的一只下司狗。后来它生病死了,我和儿子把它葬在了艺校教学楼后面的花园里。所以这次路过下司,又勾起了我们对那只叫作“豆豆”的猎犬永远抹不去的回忆。在我含泪的眼前又浮现出它在我们学校的足球场上飞跑跳跃,像一团绒球在飞翔的情景…… 这座横跨清水江的大桥中央,还保留着几十年前的一只流行口号:“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 只是有些斑驳了。一段逝去的历史,也算“古迹”吧! 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没有下车进城,只是顺着河边的小公园开车缓行“视查”而已。 上次在北京曾拍过一个“村庄”的公园,惊异那村庄的“当家人”的见识与胆略。没想到在这个号称“穷山恶水”的贵州小镇,不单有这么美丽的山水,还有这么精巧的公园。 从黔东南的首府凯里到这里乘汽车只要几十分钟,怪不得即使是冬季,只要天气好,来这里的旅游车也是络绎不绝。 更令我惊讶的是江边的这所巨大的“下司民族中学”。空荡荡的操场里只有几十个学生在上体育课!这要是放在大城市,要装多少学生啊!不过要读书还真要选这种清静的乡野,学校办在大城市发展起来空间小,嘈杂的环境令人浮躁,这里才是读书的好地方。 后来路过凯里的“凯里学院”时,更是把我吓了一大跳,这么气派的学校,修得像政府机关啊! 我们在下司的清水江旁“蜻蜓点水”般地扫了几张照片后,继续赶路。弟弟熟练地开着他的“宠车”在大山里穿行,直奔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凯里。凯里市位于贵州省的东部,距省城贵阳市才197公里,正常情况下走高速也就两个多小时可以到达。 凯里是个发展中的城市,我每来一趟就发现它大了一圈。路越修越宽,房子越修越高越气派。凯里市内有比较好的宾馆餐馆,所以很多来黔东南旅游的朋友,往往都选择住在这里,再坐bus向周边作“辐射状线路”观光,舒服又省钱。 而我们有弟弟作向导,我们的既定方针是“哪点黑哪点歇”,所以走得就更放松。我们一路上走走停停,到达凯里时,已经快到中午12点了。 弟弟特意带我去看这个“世界唯一”的体育场。它是一座由侗家“风雨桥”和鼓楼的为元素的颇具民族风格的建筑。我说我以前路过时就看见过,但从来没有下车进去看。而且因为它的大,我也没有拍过。 因为时间紧,我们没有进入凯里市中心。 一进入凯里的外围,老远就看见“酸汤鱼”的招牌,口中的清口水“按都按不住”地冒了出来。 美味呀美味,好几年没有吃到了。 弟弟以不容置疑的口气宣布:好不容易来了,要吃就吃最好的,最地道的。他带我们去了凯里“酸汤鱼”的第一块招牌“快活林”,如今更名为“亮欢寨”的这一家。 才走近大门,就受到苗胞载歌载舞的欢迎。进入“寨门”,里面是一个宽敞的停车场,沿车场是一圈有着浓郁色彩的“包房”,应该是家庭聚餐或朋友聚会的最佳选择。 我们忙赶路,就选择了路旁的散坐大厅。 此地有句民谣说:“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读音:“川川”,形容走起路来东倒西歪的样子)”。 我至少有三年没有吃“酸”了,难怪平衡出现问题,如今走路总是马失前蹄连个“金鸡独立”都做不起了。 你看,我家的这两个贵阳人吃了n次“酸汤鱼”研究了半天都拍不了板,何况是外地人。 首先,光是这煮“酸汤鱼”的“酸汤”就有很多种做法。从颜色上来分,常见的有“白酸”和“红酸”。独山那边还有用河虾酿制的“虾酸”。总之,这是一种很特别的“鲜酸”。 如果你认为“醋汤一样可以煮酸汤鱼”,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此酸非彼酸也,不信你来尝一口,保险让你的舌头舒服到“死”! 这是一进大厅的屏风,一看就是特别的“苗家”风情。 屏风的背后“刻”着一首山歌:“苗家送客不握手,只捧弯弯牛角酒。远方客人喝一角,一路顺风天涯走。” 我试来和一首如何?“只敢和你手拉手,害怕你家牛角酒。冒充好汉喝一口,醉倒门前不肖(走不了)走!” 小时候爷爷告诉我,苗族同胞是被汉人“撵”上高山的。他们世代居住在大山里,山高路远,买盐巴都困难何况于“打酱油”。为了有限地调剂味口,再加上吃剩的“米汤”、“青菜”舍不得倒丢,在自然发酵的过程中,上天赐给了他们这一道美味。当然是在有肉的前提下才是美味,如果让你只是天天吃酸菜喝酸汤下包谷(玉米)饭,减肥是必然的,吃得肠子都会变细也是难受的! (菜单) 苗胞家家几乎都有酸坛,少的一两个,多的好几个,甚至几十个。他们取高山上的泉水和自种的香糯酿制成酸汤,味型独特酸鲜可口。(这让我想起《红楼梦》里的妙玉,冬天取花瓣上的雪来烧水泡茶,请贾宝玉喝的情节。)专家评论这“苗家酸汤”是:“在一般中式烹调味型里从未寻到过的‘酸汤风味’的味型。” 怎么样?够独特,够馋人的吧?! (“包谷饭”每罐2元,) 黔东南各地都有酸汤鱼,较好的有黄平酸汤鱼,原汁原味不施油脂,符合当今饮食潮流。凯里酸汤最为有名,麻江县的“酸汤鱼”还获得过“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广州国际美食节金奖”和中国名宴“金鼎奖”。 如何?!这可不是我按照我的口味在“瞎吹”,拿金奖可是有“证书”的哇! 据说酸汤鱼在广州的黔菜馆中也深受欢迎,曾被评为“市民最喜爱的美食”。南京还出现过“贵州苗家寨酸汤鱼叫板四川火锅”的报道,看有点咄咄逼人!不过民谣道“青菜白菜各有所爱”,而且二者的口味相去甚远,彼此都有着“不可替代性”。所以,要体贴记者的想象力,报纸总得卖出去是不是?! 随着酸汤鱼店生意的火爆,酸汤狗肉、酸汤猪脚、酸汤排骨、酸汤牛杂等也应运而生,大大满足了“嗜酸”而不爱“吃醋”的食客。好在我们贵阳的大街小巷都有酸汤鱼,只是我一个人吃起不带劲而已。 因为是自费吃喝,所以我们只要了两斤中档的链鱼,每斤(生魚)50元。如果有大款买单,倒是可以点200元一斤的“野生乌江鱼”来尝尝。物以稀为贵嘛,再不吃,以后就绝种了。 儿子还点了一份“香爆蝗虫”(俗称蚂蚱),48元一份。 该蝗虫为人工饲养,如果是野生的怕是要十个人去捉一天。其实如果不看它的样子,吃起来绝对是道香喷喷的美味。那个“酥”那个“脆”,那个“入口满嘴香”…… 记得我曾经和两个abc讲过我年轻时当知青吃“蜂蛹”和“蚂蚱”的事,她们照样是以尖叫来表达她们的惊奇!反而是我觉得奇怪了:那么大的猪和牛你们都敢吃,还怕吃这个“小不点”的虫虫吗?! 扫兴的是我吃得太激动了,摔坏了一个口径约12厘米的小土陶碗,被罚赔rmb3元。这种小碗买进价最多也就一元一个,店家罚我三倍的价实在是不厚道。幸好我是本地人,晓得他们的这些“着数”,不那么叫真。如果是来得远的省外游客,“酸汤鱼”带来的愉悦就会大打折扣。事实上很多大一点的餐馆都会把这种损耗摊在成本里,不会要客人赔偿这种“微型”损失。 你想,如果这家店“赦免”了我,给我带来的愧疚感,会让我在这里多写好多好话。不过换个角度来看,这也是贵州人民风淳朴不善做奸商的表现。所以,贵州是值得来的,“酸汤鱼”是值得吃的,如果怕扫兴的话,落座前先问一下:不小心摔坏杯碟赔不赔?如果要赔,翻几倍?! 这顿饭,四个人,花去195元,包括3元赔偿金。 我们一行四人与凯里匆匆擦肩而过,这次没有进入市区去看看也是个非常遗憾的事,除了因为时间紧张,还有一些心情方面的问题。不过那和这次旅行无关。 话说我们在“亮欢寨”酒饱饭足之后,中午1:30我们继续登车前行。 我们的下一个目的地是“三棵树镇”。弟弟打听到有一条新路己经通车,我们便欣喜万分取近而舍远地拐上了这条新路。看来这条新路才修好还未交付使用,所有的交通指示牌都还未安置,我们戏称上了一条“裸体路”。 有民谣唱曰:黔中地无三尺平。可当我们的车开上了新路时,它的平直与气派真令我这个山里人大跌眼镜。 常言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换一个说法:“路”别三年当刮目相看。三年没回“家”,“家”中大变样啊。 记得五八年“大跃进”时,天天喊口号“日新月异”!这回可让老太太我开了眼,这才叫“日新月异”哩! 看看图片中红点上面的那个正在工作的工人,你就知道这工程有多么大了!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在山区修条路是多么地不容易啊。 二十分钟之后,这“三棵树镇”就到了。听这地名,想必当初只是个只有三棵树的荒野之地。 进入牌坊式的寨门,迎面就是一座庞大的木头“山寨”。 走近一看,却是一个吃喝玩乐之地,想必地处三岔路口,生意一定兴隆。 这里就是分叉的路口,向左走是一条直奔“西江”的新路,向右走是一条沿着“巴拉河”的老路,不但多弯道关键是正在“修”。那位从老路上过来的师傅说了,虽然有的路段铺平了,但有的路段只是勉强能通过,当然还得“慢慢走”!最后他又补充一句:要是新手就别去冒这个险了! 可是我们早已决定要去一个叫“郎德”的“奥运”苗寨看看,这个苗寨就在这条路边。别无捷径可选择,只好冒险而为之。 进入巴拉河沿途的老路,果然有些路段的路坯已经铺好,走起来十分平稳,弟弟说修好后的柏油路面将与保坎平齐,看来后续工程还有得干。 这样的险路约占全程的1/3,有时候在路面上走,有时候竟会把车开到河滩里去,再爬上来。像这种正在施工的路段走起来前簸后颠,惊险得像进口的战争大片,但这还不是最险的。走到那种超危险的路上,我“牙巴骨都咬紧了”,哪里顾得上拍照! 这是榕江至凯里的班车,坐车的人辛苦,开车的人胆大。 在这种“工地”上一旦堵车,缺乏权威人士疏通,是件很麻烦的事情。好在一路上我们只遭遇过一次“小堵”,在驾驶员们的礼让之下顺利解套。常言道:窄路相逢勇者胜。可在此处就只能是“勇者翻车”“智者胜”了。 在这种路上,最便捷的还是数摩托车,最笨拙的自然是这种大卡车了。好在这卡车是修路用的工程车,所以它根本就不用开不出去。 可喜的是在沿途的工地上,我们看到有许多机械在参与施工,还有规整的材料堆放,让人感到管理很现代施工很文明。比起当年大跃进动辄就搞个红旗招展的人海战术,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巴拉河的两面都是高山,苗家的山寨和他们的梯田透过茂密的森林隐约出现。 途中我们的车穿过一个小集市,这里似乎在“赶场”。 看看摊子上的物品,大都是来自省城贵阳的各个批发市场。有女孩子喜欢的头花、项链、花别针,男生喜欢的打火机、小刀、手电筒等等,只是档次更为普及,价格更为低廉。 一路上还看到很多赶集的人,走亲戚的人。尽管他们在阳光下走得很辛苦,但是看得出来他们很开心,过着自己喜欢的日子满足而自在。 随着新路即将修好,巴拉河景区将完全开放,有商业眼光的人开始在路边大兴土木,修一些并不完全名实相符的“农家乐”饭店。 等到明年春天这条路完全修好,这一带又将变得热闹起来。 两点过,我们进入“郎德苗寨”,在那里匆匆停留了一个小时后继续向西江前进。一路走来,大山重叠,山清水秀。风光无限。 如此美丽的山川,犹如一幅长长的画卷,正在我们的眼前徐徐拉开。 一些苗寨以极其“原生态”的风貌映入我们的眼帘。 因为大家都想抢时间去拍夕阳下的西江,最终放弃了去访问这些苗寨的机会。 等到我们去了西江之后,才发现那个“西江”已不是当年的“西江”了,这才后悔应该去访问的是那些“没有游客的苗寨”。 可惜我们错过一个苗家盛大的节日,只能在路途中看到一点点尾声和余波。 这是参加完狂欢回家的盛装苗女。 这条路我在2003年带“金筑大学”的学生采风来过一次,每次转急弯时,大巴的整个“车屁股”都吊在路外。如果车底板突然脱落,坐在车里的人就会掉在山沟里!虽然我知道那样的事情不可能发生,但总每逢弯道我总是一次次地心惊胆战! 现在的路越修越好,路边还装了钢索围栏。在一些急弯道口,甚至还装上了“反光镜”。 我想,有了我的这些第一手的“情报”,有自驾车旅游倾向的朋友,就可以大胆地开车上山了! 沿途还看见好些巨幅广告,立在山野里特别醒目。要是广告词多些幽默,就会让人更加过目不忘了。 这一幅画面是一群盛装的苗女,广告词为:“中国苗族银饰之乡----雷山”。 这一幅的广告词更牛:“雷山:申国苗族文化中心,中国十大最好玩的地方之一……”这倒是很直截了当,大白话谁都能看懂。 第二天从西江回来时,我们选择了直接到凯里的那条新路。这是从山上向向下看,也就是我们即将走的路段。虽然不是七弯八拐,可也够蜿蜒的。 看来政府在东部的开发相对饱和之后,开始把资金投向大西南。开发得晚的好处就是可以借鉴于别人的经验。光看这些路,己经是“大手笔”了。 贵州是花园省,而黔东南更是这个大花园里的精品。而那些深山里的苗寨,就更是一支独秀的奇葩了。 人的一生不能不看看大海,不能不看看高山,尤其是咱们云贵高原的苗山! 早就听去过黔东南苗寨采风的朋友们提到过“兰花苗寨”和“郎德上寨”,但我一直搞不清楚它们的确切位置。 这次我们在沿着巴拉河去西江的公路上,弟弟指着隔河半山上的一座寨子对我说:那就是“兰花苗寨”!我才发觉虽然我在这条路上走过好几回,也觉得那些古朴的山寨很吸引我的镜头,但却一直对不上号,竟不知道“响当当”的兰花苗寨竟与我一再擦肩而过。 可当时想到要去大名鼎鼎的西江,便觉得不必为这些“小不点”浪费时间,所以我们直接去了可以把车开到寨门口的“郎德上寨”。 (从这里,我们离开大路,拐进去“郎德上寨”的乡村公路。) 郎德上寨坐落在距黔东南州府凯里市27公里的丹江河畔,距雷山县城仅17公里。 这里是当年苗民反清抗暴的义军将领杨大六的大本营,史载清军征战了18年才将其平定。 这个寨子不大,只有118户,500多人,全部都是苗族同胞。 那天天气很热,远远看见在河中洗衣晒衣的苗女,很羡慕她们这种在山水间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 弟弟一边把车放慢速度,一边叫我注意那“穿过”碾房的石板路,叫我赶快拍。 后来他才告诉我,贵州的“奥运火炬”是从这里起跑的,那小桥也在电视上出现过。 果然,我看见沿着小河边的石板路真的很醒目,可惜“奥运”前后我不在国内,对这些细节不得而知。 再往里走,远远地看见依山傍水,背南面北,群山环抱的郎德上寨,和横跨于河畔之上的杨大六桥---“风雨桥”。 据说过桥可以攀登养牛坡,还可以观赏到杨大六当年反清抗暴时筑起的碉堡和战壕,以及那场战争遗留下的刀枪和土炮。 郎德上寨作为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闻名中外,旅游观光、考察苗族文化、领略苗族风情的首选村寨。 这座风雨桥看起来气势不凡,不知是重建的还是新修的?一搞“新文物”,就假了。 这是风雨桥旁的“办公大楼”。 孤楼一座,上面挂的牌子还不少。 因为是淡季,这个“游客接待中心”没有一个人办公,就连旁边的“wc”也是铁将军把门。内急时,只有“私闯民宅”了。 从这里可以进入寨子。 但弟弟却带领我们顺着车道沿河而行,一路上遇到的摩托骑手呼啸而至,令人避之不及,惊恐万分。 冬日下的河滩上,有人铺开席子在晒稻谷。 有人坐在土坎上晒着太阳绣花。 我被河边上洗头的长发女所吸引,特意走到第二座风雨桥上去拍了她及膝的长发。 河摊上还有人在晒板子,冬天总是农村大兴土木的时节。 这里边靠山的房子不知是郎德上寨的延续呢,还是另一个寨子?我们没有时间向纵深行进了。 弟弟带我们从这里进入寨子。 这口“半现代化”的水井多少有点让人扫兴。 我们从这里上山往回走。 寨内苗家特有的吊脚楼鳞次栉比,吊脚楼上装有“美人靠”供来客休息,也是平时姑娘们绣花的好地方。 村上的小路全以鹅卵石铺设,整整齐齐干干净净。 寨子中央有一个大芦笙场,地面是用鹅卵石铺的,图案是仿古代铜鼓面的十二道太阳光芒和飞奔的骏马。 这是旅游季节的盛况,我们那天去的时候,只有几个老人坐在边上聊天做针线。 歌舞表演是郎德上寨最主要的旅游项目,本寨全体村民,都可以平等参与表演,并采用“工分制”的形式按劳分配。 芦笙场的旁边还设有“杨大六文物博物馆”,只是关着门让人失望。 不过静静的冬日也让人领略了别样的风情。 没有如织的游人这才是我想看到的真实。 在另一个寨门的侧边,我看到一张这样的“导游图”。对面的木板刻着一段荣耀的文字:“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等国家领导人到过郎德上寨视察,几十个国家的贵宾来过这里参观。” 沿着石阶走下来,弟弟叫我看这块已经有些斑驳了的石碑,上书“郎德上寨 奥运圣火走过的地方” 我们在寨子里穿行了近一个小时后离去。 再见了,静静的郎德田坝。庆幸我在这个冬日来走访,看见一个更为真实而不喧嚣的山寨! 最值得一提的是那天我们到达时,只有我们的一部车四个人。因为无人接待,所以没有买门票,并非我们溜进寨子“偷偷地干活”! 这次去西江千户苗寨是我媳妇儿的提议,此议一出我就一直高举双手持反对票。我曾在92年春天带美术专业的学生去写过生,用那时的眼光去评估这个苗寨,我认为如果不是搞艺术创作需要去采风的话,那西江的确是无甚可玩。 我一再警告他们,体验“原生态”是要付出代价的:吃不得吃住不得住,那木地板一走一座房子都嘎吱响;半夜鸡叫三遍全寨子的鸡都一齐叫;上厕所不是与牛为伍,就是与猪共圈……在苗寨对面坡上看苗寨是很美的,进了寨子才知道与猪牛争道的狼狈和踩在粪草上的无奈。 (若干年前不收门票时的进入西江寨路口的牌坊,上书“中国西江千户苗寨”,是被贵州老百姓戏称为“苗王”的当时的副省长王朝文的手迹。) 我的儿子在几年前为一个网站去采访“姊妹节”时,去过一趟黔东南,当然也到过西江。 我弟弟呢,今年才去过,说是如今的西江千户苗寨已是今非昔比,变成一个“多彩苗寨”一个旅游胜地,值得一去重睹芳颜! 一票对三票,我只好服从。 (这是现在寨路口的牌坊,气派了,巍峨了,但是要收门票了。 ) 离开“郎得”苗寨,马不停蹄赶到西江,已是下午五点。顾不得感慨当初的“观景亭”变成了一大片“观景台”,先抢拍几张“夕阳红”全景再说。可惜太阳还是下了坡,寨子浸在一片阴影之中。 门票不贵,成人六十元,老人二十元,我们买了四张票160元。后来我在寨子里和一个老者交谈时,他用“六十斤白菜只卖六十元”的标准对我说:“他们(指旅游局)把票价定得这么高,会有几个人来玩?!”老人家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多“昂贵”,这个票价已经是定得很“谦虚”了。 顺着靠山的公路长坡,我们把车子开到寨子边的停车场停下,下一个程序是寻找落脚点。 在这里提醒以前去过西江的同志们看到这座寨子口的风雨桥时不必吃惊,这就是原来进入寨子的那座石桥,只不过现在给它戴了一顶新“帽子”。如果你注意到上面的那幅全景照片,你还会发现当年的小河沟变成了大河(塘?),上边的风雨桥不是一座而是三座。再看看那演出兼狂欢的大坝子,和河边的饮食“一条街”,你还能认出这就是当年的西江吗?! 有了上次住在寨子里几乎整夜睡不着的经历,这次我坚决要求住在寨子对面的半坡上,当然还有一个理由就是可以看着对面的风景“发呆”。 (第二天早上八点,又见炊烟升起的西江苗寨。) 弟弟指着派出所后面那高高的大树说,要住就住最高处,好看风景好拍照片。 结果此路却把我们带到了这幢木楼前!旅途劳顿的我们背着辎重不想再走,那就随缘吧! 看看这木屋的三楼还有晒台。 二楼还有“美人靠”,想毕靠在那里当不成美人,吹吹山风也是蛮惬意的……好吧,就是这家了! 我们沿着鹅卵石铺就的阶梯,边走边喊:有人没有?! 进入楼下大厅,咦?!无人。 我们继续向楼上走去。 “总台”也无人。 新盖的木楼散发出原木的香气。 虽然有点零乱,但很有生活气息。 墙角放着救火器材。 呵呵,一切井井有条,可主人呢? 看见这个没有玻璃也没有“防盗窗”的“观景”大窗,我们顿时觉得“风景这边独好”! 大概是听见吱吱嘎嘎的楼板响,女主人终于出来了。问及房租,报价80元。我接过话赶快还价:50元一个人吧!我弟说,我在讲一个“标间”50元,是住两个人啊,你咋在这里乱“抬价”?!呵呵,这么便宜?!我弟说,不带厕所的双人间也才30元一间啊! 好的,为了彼此不被打扰,我们要了两个“标间”我和我弟一人一间,再给儿子媳妇要了一个30元的双人间,130元就解决了。不过,这当然是“淡季”的价,空着也是空着啊! 老板娘说,她是在职的小学语文教师,这店是他儿子媳妇在经营。这座小旅店是向银行贷款修的,今年秋天才开张,还款应该不成问题。 还说今年国庆节时,她家的大厅里都打满了地铺热闹得很! 可惜今天早上才走了一组深圳来的音乐家,失去了一个与南来北往的客人谈天说地的机会。 那晚,只有我们一家四人住在这空荡荡的大木屋里。 放好背包,听见楼下响起口令声,原来是下面的派出所在收班。呵呵,住在派出所的上头,很有安全感哩。 是夜,先是听我们四个人走来走去的洗漱声;再听下面值班同志的聊天声;然后12点(?)听见放鞭炮;总算可以安睡了,鸡叫头遍了;听见鸡一连叫了三遍,迷糊中觉得“虽然睡不好,但是太有诗意了!” 第二天早上我们离开时,主人从她的厨房里拿出两个小糍粑送给我,说是苗家的礼节。我说你的厨房真大,她说在旺季她家还要为客人提供伙食。 我收下她的礼物,连声说“谢谢!”女主人一直把我们送到门口,欢迎我们明年夏天再去! 后来才知道,除了路边这些专门新修的小旅店,寨子里还有上百户“农家乐”可以提供食宿。 再后来我们爬山进入寨子时,果然到处看见指路牌,还中英文对照呢。 这是寨子脚的一处规模较大的“农家乐”,客人在等待开饭。 我们一直爬到寨顶的“鼓藏头”家的“鼓藏楼”,这里也是个“农家乐”吧! 那天我们去时“鼓藏头”上班去了!据说这个“鼓藏头”是世袭制,只在“鼓藏节”那天起带头杀猪带头歌舞的作用。 接下来继续向目的地“千户苗寨”前进。 很快,到了。。。 西江千户苗寨是中国最大的苗寨,也是凯里周围规模最大的苗寨,约有1000多户人家,所以称为“千户苗寨”。 西江的村前寨后青山绿水,民风民俗古朴久远,田园风光与民族风情融为一体,是一个令人陶醉的美丽山乡。 西江苗寨依山而建,层层叠叠的吊脚楼疏疏密密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河谷四面的群山之中。 山脚下有一条名叫“白水河”的小河蜿蜒流淌,穿寨而过,将西江苗寨一分为二。我一直以为这条小河沟就叫“西江”,以为“西江苗寨”就是因此得名。 后来我才知道“西江是苗语音译,意为苗族西氏支系居住的地方。”真是愧为贵州人,竟从知道有“西江苗寨”始,误读至今。真是处处有学问呀,只怕不认真。 西江苗寨的晨昏暮霭,狗咬鸡鸣,犹如素面的少女单纯雅静。在贵阳学艺术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有过去黔东南采风的经历,而但凡去了黔东南者,就一定不会不去西江。 苗寨的主体分为两大部分,散布于河流东北侧的河谷坡地上。以前山坡脚下除了白水河和两岸的菜地,还有一条长约三、四百米的主街。如今菜地已经消失,主街上开满商铺已变成游人集密的所在。 尽管我对购买“旅游纪念品”不感兴趣,既然来了,还是要去故地重游的。 这是山脚田坝中寨门口的供电局小洋楼,为了不破坏整体景观,也作了一番精心的“伪装”。 正在专心拍照,突然前面传来一阵强劲的震耳欲聋的欧美音乐,吃惊的我在风雨桥头找到了这个摩托车“声源”。和这几位聊起,他们都是西江苗家的“崽崽”,如今在家门口打工,甚为惬意! 在我走过楼头风雨桥的一刻,太阳正好从云端里露了出来。 这是寨子头上最抢镜头的几幢吊脚楼。 水泥敷成的伪“巨石”上,刻着苗寨的“来世今生”。 我寻思:俺们贵州又不缺大石头,咋就弄得这么“低成本”呢? 虽然这一组“护坡”也是“钢筋水泥”的,但是把它处理成木头造型,明显好看许多。 主街上的老房子有的还在,只是把“堂屋”变成了店铺。 而更多的是翻新木楼,卖些贵阳“市西路”批发来的大路货。 在主街上,各种档次的“银饰店”一家接一家.好在苗胞做生意还实在,明白地告诉你“这对耳环是白铜做的,只卖25元!” 隔一个时辰,就会有一位老人敲锣走过,提醒大家防火。这可不是作“秀”,枫木板修成的木楼,胜似“干柴”,自然“烈火”就是第一“天敌”啦。 这是寨子尾巴上的几家唯一不为游客服务的杂货店:“兽药饲料店”。 还有祭祀祖宗的“钱纸、香烛”。 这里以前是个卖农作物的“自由港”,现在用一圈围墙围了起来。 这组壁画大概画的是苗族的婚礼吧?新郎醉了,新娘在招呼来客。来客送来了“一坛子老酒”、“带尾巴的猪腿”、“一高挑红鸡蛋”…… 这围墙里面有个小菜市,才从地里拔出来的蔬菜新鲜又便宜。 围墙里面还有个“小吃一条街”,我们在这里吃了炒剪粉,味道不错每份5元,和城里一个价。小摊主不是西江人,他们是“受邀”前来炒热地皮的卖家,目前摆摊不收费,卖多少自个儿就收多少。 除了寨尾巴的垻子周围有很多小餐馆,寨子中间和河边也有小吃卖,不过好像仅限于早餐。 河边卖的早点是“糯米饭”和炸土豆条!很与时俱进哇。 这样的“租衣点”很多,这些衣服很像从“民族文工团”借来的演出服装。专业一点说:上装是“左袵衣”,下装是一条一条绣片组合的“羽毛裙”,10元钱可以穿两套。 “博物馆”,凭在大门口购买的“参观卷”免费参观。我很诧异地说:“直接免费不好?能进到这里来的人谁不买票啊?”那管理者说:“四面八方的山坡上都是路,当然有不买票来的啰!”呵呵呵,那也只是四邻八乡的本地人才能走这个“捷径”吧! 这里还有“苗寨风光”的明信片出售,对那些喜欢走一路寄一路的旅行家来说,真是提供了方便。 我们到的第二天要下雨了,所以此次在西江没有拍到什么好照片。 主街的大路用石板和鹅卵石铺出漂亮而富有民族风格的图案,当然这是为了取悦于旅游者而不是当地人啦。 还好,主人家在“全面商业化”的同时,还在寨子的西南面给人们留下了一片田园风光的“保留地”。 还专门修了条一米多宽的石板路供游客行走参观。 我想,也许这边的苗寨会更纯粹一些。 如果真要想来西江体会“原生态”,那就离主街远一点。一个有很多“酒巴”的苗寨让我极为不适,也许我真的是个老朽跟不上这个时代了。 来西江旅游如果不进山上的寨子,只在山脚的河边、街上荡悠,那算白来了。“无限风光在顶峯”嘛,登高远眺才能把美景收入眼底。 千户苗寨是由好几个自然村寨组成的,上山的石板路,都直通山脚下的“商业街”,很容易找到入口。我们在没有导游指引前进方向的情况下,决定自行上山。 这个“也东寨”的这条山道,我以前走过。但不记得有这个寨门,即使有,可能也没有这么吸引眼球。 上山的“石包包”路已经重新铺过,路边上的污水沟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暗沟“落水洞”。 在上山的小路上我们遇到这个妇女,她说她的工作就是打扫路面,她家住在坡上,做不成生意。只有“做一点活路”,可以挣些小用钱。 也许是因为我当过七年知青进过太多的寨子走过太多的山道,走在这条没有一根稻草的路上,闻不到牛粪和山寨里特有的气味,反而觉得有点儿轻飘飘的感觉。 路上的猪牛鸡鸭都没有了,连狗都没有碰到一只! 只有可爱的孩子们天真的用不太纯正的普通话和我们打招呼。 我问这老人常下山吗?她说“老了,走不动啰!” 我注意到木杆上挂着的“拖布”,要知道住在山上是很难弄到水的呀! 我们沿着“主干道”缓缓上山,边走边歇。 除了路修得明显的好,其它没有更大的变化。 这是一户普通人家,看见我们走近,男主人就转身进去了。 上次我带学生来西江,曾和他们一直爬到寨子后的坡顶上。 越往高处起,越能感觉到苗寨的古朴“原生态”。 在半山坡,我们看到这个叫“羊排”的“村民委员会”办公楼。 旁边的黑板上有一页2007年的“老皇历”。 寨子里设有很多“指路牌”,告诉游人哪里是有趣的地方。 最顶上的那幢木楼是个“私人博物馆”。 但因为地势太高,一天没有几个客人去。 最惹人注意的是寨子里到处都在修房子。 改良后的“吊脚楼”一半是钢筋一半是木架。 山谷里不闻鸡鸣狗吠,到处都是“工地的声音”。 “吊脚楼”的“脚”变成了砖柱子是要牢固很多,但还能称为“吊脚楼”吗? 这些路旁的新房子一看就是为游客们准备的。 明年春天来吧,正好赶上住“新房子看老寨子”。 据说这些压平的树皮就是从前盖房子的“房顶”。 如今大家都是住瓦房,这树皮也要进博物馆了。 住在山顶上走个亲戚也不容易。 你看这小媳妇揹上一个娃娃,手中提着大包小包还一边和人打着招呼,心中充满快乐。 在山上盖幢房子太辛苦。 要把在山下用机器改好的板子挑上山,你算算要上上下下要跑多少趟?! 一个老者告诉我:今天“上头”来了人,寨子里拆了四个盖得太高的屋顶和这幢“非法用地”的小砖楼。 回来看到这张头一天拍的照片,才发现这“小洋楼”的确盖得鹤立鸡群太张扬。 在千户苗寨的寨子脚就有着这么一条“白水河”,它的河水,就如同它的名字一般清澈见底。 从前这条白水河只是一条普通的河沟,现在筑起了堤,河宽了水也深了。 河上还修了三座“仿真”风雨桥,虽然是假古董,但是风格依然。 那天我们经过时,正好遇到几位广告人正在风雨桥上拍广告:孩子们的手里都捏个塑料袋,哨子一响就朝着镜头跑,大概是说苗家小朋友爱吃x x x吧! 在我的记忆中,白水河的两边原来是田土种着庄稼。为了服从旅游景观的需要,现在靠寨子这一边,修了一条石子路。 路的一边是河,一边是木楼。 沿河的这条路、这条街还在完善之中。 精巧的观光车在这条路上来来回回地跑着。 这车从这里载游客去河那边的半山腰上看全景,每次收费5元。 从这些木楼的格局来看,应该是饭庄加住宿。 如果这些木楼不太“响”,河边蚊子不太多,夏天住在这里看着对面的大山发呆也还是蛮梦幻的。 木楼的墙板上镶着表现苗胞生活场景的木雕,一个老者用粗犷的普通话告诉我:这是手工雕的,雕一块要100元。 路的尽头就是宽阔的“芦笙场”。 “俯视”一下,还是有些震撼! 这个大坝子用这条长廊一分为二,这里可以吃大规模的“长桌宴”。提醒你多看一眼,那桌面都是整木方做的啊! 每天中午11点这里都有盛装的歌舞演出。 舞台的背景是炫目的“刺绣”和“银饰”。 主持的小苗女普通话讲得很好,落落大方看起来超专业。 一个个小苗女如花似玉水灵灵,看得大家如痴如醉。 小姑娘的一张木叶吹得高亢嘹亮映山映水。 有个老人家告诉我,这些跳舞的女孩一个月的工资近两千元,她们大多是西江人的“崽(小孩)”。 看来“坐”在家门口,等别个“送钱”来的感觉很不错。 那天是阴天,这季节是淡季,可游人依然不少。 现场一片“咔嚓”声,看来喜欢拍照的人不止我一个。 我想和这个盛装的女孩合个影,人家一溜小跑说“忙得很!” 可惜我们提前离去,没有参加最后的“集体舞”。 也许下一次要挑一个节日来,才能看见这样的“火焰山”。 而这是我拍到的苗寨!除了相机的问题就是淡季人家舍不得开灯的原因。 幽幽的光线就是来自于这些房檐下的吊灯。 离开时弟弟专门带我们到千户苗寨的新大门去看了看,原来从这里进去就是“芦笙场”。只是这边的路更平,停车场更宽,好像还在修宾馆。 回程时,我们选择了这条西江到凯里的新的“旅游之路”,这条路目前只落实在地球上还没有印在地图上。如果有朋友自己开车来,还是按照“嘴是江湖脚是路”的老规矩,边走边问吧! 在一个加油站看到这条标语,特意提醒开车的朋友:云贵高原山道弯弯风光无限不喝酒都会转晕,喝了酒就更看不清路了! 西江之行到此结束。 作者:黄德莹
关键字: 游记 苗寨 贵州 黔东南
上一篇:风从这里过
下一篇:冬游贵州
在线评论

  验证码:验证码    匿名发表

联系我们
  • 新疆中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 0991-267100018999981856
  • 0991-231032518999832796
  • E-mail:tour@xjlxw.com
  • 地址: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伊宁路89号新丰大厦A座7楼
酒店住宿所有酒店

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二星级经济型

喜来登贵航酒店

喜来登贵航酒店

已有 216 人关注
立云酒店

立云酒店

已有 123 人关注
金冠大酒店

金冠大酒店

已有 169 人关注
美食餐饮所有美食

全渔码头

全渔码头,位于贵阳黔灵西路149号(

海阳天天渔港

海阳天天渔港成立于2005年11月2

丽都燕鲍翅食府

丽都燕鲍翅食府位于贵阳市盐务街

小鱼儿食鱼一族

古人云:食不如食肉,食肉不如食鱼,鱼
贵州游记所有游记

黔东南·侗族天下

黔东南素有“百节之乡”的美称,一

黔东南·风柔溪美

回到重庆,两个多月了,还在想郎德苗

黔东南·世外桃源

住在了侗寨,好似进了世外桃源,心里

舞阳河畔的太极古

很早的时候就听说,离贵阳不远处有
出疆旅游电话:0991-2671000 0991-2310325 18999981856 新疆散客旅游电话:0991-2310325 18099695348 18999832796

新公网安备 65010302000123号